• “开学第一课”用心讲党史

      3月8日,兰州理工大学正式迎来2021年春季学期第一天。当天,学校所有思政理论课同上“开学第一课”,老师们精神饱满、准备充分,以“听党史学英雄”为主题,将百年党史的革命故事和中印边境冲突中戍边英烈的感人事迹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在教师李禹杉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她从革命先辈杨靖宇的英雄事迹讲起,到中印边境冲突中为国牺牲的烈士陈红军,再到和平年代的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钱学森、钱三强、孙家栋、屠呦呦、钟南山......她带领同学们一起学习英雄精神,感悟英雄力量,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为了上好“开学第一课”,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做了充分的教学准备,开学前夕组织线上集体备课会进行深入学习和研讨。通过学习谁是英雄、什么是英雄精神、我们为什么需要英雄精神,让广大师生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增强师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今年,兰州理工大学紧扣建党100周年主线,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广大青年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寒假期间,学校组织开展了红柳青年学“四史”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1000余名同学,以生源地为主,通过参观生源地的革命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工矿企业、开发区等地,以视频、图片等形式,记录所见、所闻、所思,并以微视频、推文、H5页面等多种形式宣传红色文化,讲述红色故事,感受国家发展历程。接下来,学校将以百年党史作为最鲜活的思政课教材,挖掘校史、党史中的红色资源,让同学们在学习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奋斗意志、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党委宣传部)

  • 马建忠:实践让学生发现科学之美

      马建忠,1963年6月生,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博士生导师,研究员。甘肃省动物源制品安全分析与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甘肃欧美同学会、甘肃省细胞生物学学会和甘肃省药学学会常务理事,欧洲植物生物学学会联合会官方学报《JournalOfPlantPhysiology》编委,兰州理工大学学科带头人,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前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植物逆境信号转导机制以及重组抗体的研发和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科研课题15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合作出版专著2部。曾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侨界杰出人物提名奖,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兰州理工大学“三育人奖”、“十佳好导师”等荣誉称号。热爱源自植物学的神秘  1983年6月,马建忠获兰州大学植物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选择在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工作。两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植物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为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1985年,马建忠来到兰州大学植物生理研究室,以植物呼吸代谢为方向,开启了自己的植物学研究之路。出于对著名科学家汤佩松先生的敬仰,硕士毕业后,马建忠考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读博。在汤佩松院士和匡廷云院士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光照与叶绿体发育对叶绿体psbA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并获得了中国农学会的优秀论文奖。1991年7月,马建忠获得了植物生理专业叶绿体分子生物学方向博士学位。  毕业后,马建忠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植物抗逆基因工程组负责人,再到联合国粮农组织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亚太生物技术计划驻中国联络处办公室负责人。六年的时间,马建忠主持或作为主要参加人完成了国家“八六三”重点项目———“苜蓿品质改良基因工程的研究”、国家基金委“高技术、新概念、新构思探索项目”———“低温诱导植物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积累的分子机理”、国家基金委项目“植物来源的抗虫基因研究”等五项重大植物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之后,他以克隆的菠菜脂肪酸去饱和酶基因培育了国际第一例抗寒转基因烟草。这一研究成果为马建忠获得了国家基金委资助的赴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和乌普萨拉大学短期访问交流的机会。  1997年1月至2000年7月,马建忠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理工大学和德克萨斯州农工大学从事甾醇甲基转移酶催化机理的分子生物学与拟南芥胚胎发育晚期的分子生物学等方向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在此期间,马建忠获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一个全新的转录因子激活域和ABA信号传导途径中两个全新的关键调节因子。导师TerryL.Thomas教授称赞他为优秀的天才青年植物分子生物学家。2000年7月,在美国植物分子生物学著名学者TimothyC.Hall等五位教授的联合推荐下,马建忠获得了美国司法部移民与归化局O1签证(杰出人物类签证)。之后,应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NormandBrisson教授的邀请,马建忠在其研究室协助领导了项目“基于PCA的植物细胞中蛋白质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技术的建立”。  2005年8月,身在加拿大的马建忠获悉甘肃省委省政府联合向海内外招聘人才,便义无反顾地辞去了其在加拿大的研究职位,入校工作。作为兰州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校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学科带头人,马建忠以马铃薯块茎为生物反应器、高效表达多肽与蛋白质药物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为主要研究内容,主持了五项国家科技部、国家人事部、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资助的植物基因工程项目。坚持源自内心的热爱  “汤佩松先生在他中文自传的第一页就谈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我看来,‘习’就是实践、就是致用,就是科学研究的传承方式和灵感来源。”作为教师,马建忠深知,学以致用才是知识传承和发展创新的正途。  教学中,他与学生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他时常鼓励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创新。他对学生说,“当你发现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擅长什么时,就要快速运用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去实现,而不是在不相干的事情上浪费时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学,他带领学生来到甘肃省现代化农作物生产基地,实地了解农业产业的发展。他告诉学生,农业是基础行业,即使是生物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转基因药品的研究仍有许多“误解”,而要消除这些“误解”,就需要我们更多的实践和努力。中国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赶超世界先进需要更多青年学子破除偏见、勇于实践、敢于批判。“科学的精神就是有理有据地去批判,敢于批判权威理论中的局限性、甚至错误,敢于面对千万次尝试的失败而‘我往矣’的精神”。谈及科学的精神,他这样说到。  生物学的研究离不开科学实验,而要做好实验,成败就在对细节的关注上。读博期间形成的良好学习习惯,为马建忠积累了很好的科研和教学经验。但他深知,生物学的教与学离不开实践,实践就需要全面的仪器设备投入。为了保障学生的实验需求,马建忠积极向学校申请各方面资金用于教学实践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他说:“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搭台子是最重要的,要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尝试,去积累经验。唯有亲身实践,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才会涌现创新的思想。”  对于教学,他表示,教育的高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去实践、去创新,更要鼓励老师言传身教、将最新的科学成果带入课堂,带给学生更多“鲜活”的知识。要为学生建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风气,组织形式多样的学者报告会以增进学生对最新科学技术的了解———如何发现科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方案、如何通过实验论证并最终找到答案。  2021年是马建忠在兰州理工大学任教的第十六个年头。十六年风风雨雨,他的不懈坚持源于他的爱国、爱乡之情;十六年如一日的倾心教学源于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课堂上,马建忠以自身的科学研究故事激励学生们的科学兴趣,谆谆教导学生们以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身份严格规范自我,养成严谨的科研习惯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他说,求知之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我们忘却世俗的喧嚣,在专注中思考、探索,在不断的实践中进步、创新。最后,他希望各位同学们不负韶华,用自己的拼搏和努力去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