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辅导员挑战“90后”大学生

期次:第195期       查看:48

  辅导员制度是目前高校普遍采取的一种学生管理制度。面对现在高校教师和学生交流日渐变少的情况,辅导员是和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一个群体,学生的大事小情都需要他们的关注和帮助,可谓责任重大。但同时琐碎的工作又常常会让他们迷失努力的方向,在工作中逐渐懈怠。本报现开辟“辅导员论坛”专栏,和读者一起走进辅导员的工作和生活。也欢迎广大辅导员踊跃投稿。
在当今的高校辅导员干部队伍中,“80后”辅导员已占相当比例,他们是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在2008年9月全国高校迎来了首批“90后”大学生报道注册,如今的他们也逐渐成为各大中专院校学生的主力军。年轻的“80后”怎样针对“90后”大学生的各项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新时代的“80后”辅导员“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手机二十四小时开机随时准备处理突发事情,成了很多“80后”辅导员的工作状态。
  他们的工作有时候并不被了解,所以自我价值的认同感并不高。在信息科学网络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他们在学生时代所积累的知识会显得单薄、陈旧、有限,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时,有些道理讲不清楚、说不透彻。但同时,“80后”辅导员刚刚走上工作岗位,他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思想状况相对较了解,更易建立起“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善于利用网络、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科技传媒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把新思想、新信息传播给学生。
  个性张扬的“90后”大学生“90后”个性张扬、标榜另类化,他们渴求最新鲜的资讯、前沿的信息、先进的知识及最炫最酷的教学方式。“90后”大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属于“假性成熟”状态,他们受到的关怀、爱护超过以往任何一代人,同时在成长过程中也受到了更多的禁锢,这激发了他们渴望独立的一面,也促成了他们叛逆的一面。此外,因为成长环境的网络化、信息化,“90后”大学生选择的面对面的交流活动越来越少,与集体活动渐行渐远,一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天天除了上课经常足不出户,“宅”在宿舍或家里。
  “80后”辅导员VS“90后”大学生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80后”辅导员要在与学生的接触和互动中不断改进教育方法,在与老辅导员的交流和沟通中不停地吸收适合自己的教育技巧。面对“90后”大学生渴望与老师建立平等信任、相互关心理解、轻松愉快关系的心理状况,辅导员应深入学生内部,努力做一个良好的倾听者,优秀的谈话人,以心换心,包容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学生的动态,为学生的事情多跑跑腿,为学生的困难多费费心,多些理解多些关爱,这样,老师才能真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真正地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教育学专家熊丙奇老师认为:“不论是对“90后”,还是对以往的“80后”、“70后”,实际上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还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绝大多数90后是独生子女,在宠爱和呵护中长大,充裕的物质、优越的条件、信息爆炸的环境使得他们普遍缺乏人生目标、超前消费、注重品牌、依赖网络、猎奇心理强等,因此,辅导员的管理重点之一就是引导他们消除情感障碍,帮助他们回归现实生活,融入大众,利用他们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心态开放的优点来激发他们对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激情。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不断普及,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沟通和指导。同样,由于便宜、方便的短信、飞信平台、微博也逐渐成为“90后”大学生传递信息的主要手段。辅导员可以构建网络平台和短信平台、飞信平台、创建个人微博等,增进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综上所述,90后大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思想活跃、独立叛逆、追求时尚、渴望平等的青年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以及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若干年后,他们必将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中坚力量。而对于我们“80后”的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有博大的教育胸怀、睿智的教育思想、高超的教育艺术、深邃的教育智慧,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能积极理解和包容每个“90后”大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求同存异,和谐相处,真正实现大学师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