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我们心灵的美丽河流

期次:第260期    作者:外语学院 杨朵儿   查看:134




  在这个信息化构筑的日益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形成了一种普遍化焦虑:
  唯恐错过许多事情;一种普遍取向:总是看别人却不深入自己的内心。
  每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害怕自己的生活变成信息真空,生活中缺少了信息就像缺少了空气一样,能要人的“命”。但是,移动互联的手机给了当代人安全感,手机在手,就像世界在手,这个世界随时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不会错过,感觉整个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新鲜多样、快速便捷的信息随时向我们涌来,满足了人性之中的好奇心(每个人都想知道别人在干什么)。我们每天盯着手机屏幕,查看各种推送,刷朋友圈,关心哪儿出了畅销品、新鲜事,收揽了很多信息,可是我们却经常感到空虚无助。我们的生命被这些涌来的碎片化信息撕扯着,属于自身的完整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我们忘记了回家的路,丢失了自己。
  人生的长足与持续发展需要自身向内看,与自我对话,关注自己内心的动态,在外延广阔的时间与空间结合体中积淀生命的厚度,丰盈人生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与读书这两个空间与时间结合体是反碎片化的,能够使我们思维结构完整、内心状态安定,是救治普遍性焦虑的一剂良药。
  “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这是蔡元培先生对大学性质的高度概括,大学中的大学生虽不全都要研究高深学问而探索人类未知、传承人类文明,但也要在大学这一特定性质下有所得,即养成坐得住板凳的定力、形成潜心做事而不杂乱浮躁的生命存在,在求学问与增才干的路途中,构筑自身完整的世界观,形成较为全面且通达的知识与认知系统,从而能够触类旁通和理性思辨。
  最为关键的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大学设定下的大学生,要有科学独立的价值观,从而学会选择有价值的人生道路及其过程中所遇到的事物。如果上述大学及其培养的大学生在现实中成立的话,那么我们青年大学生应该对这种碎片化时代说“不”,因为破碎的信息不足以使我们大学生建构博雅与通达的知识谱系与认知体系,更不足以使我们树立科学独立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应该有逆于“快、多、浅”的时代潮流而行,建构“慢、少、深”的精神世界。这也是大学与大学生的责任所在。
  读书,所读之书是需要选择和限定的,即完整与经典之书。读书的过程也要被限定,即这个过程所需要的物理时间与空间是完整的。只有这样限定读书,我们才能读得慢、读得少、读得深,由读书所延展开的精神时间与空间才能变得无限。我们沉浸在书所构筑的完整与经典的世界中,与大师对话,修补内心的漏洞、找寻灵魂的栖息地、完善自身的世界观,我们不再躁动、不安、无助,即使没有手机信息,也能感觉到内心的安定与愉悦。
  同时,不同完整且经典书籍的阅读,使我们在不同世界中跳跃、互观,聆听不同大师多角度的教诲,获得多重认知的“显微镜”与“望远镜”,对自身进行多重批判与重塑。不断体悟,将外部书籍的知识内化为属于自身的本体性智慧,我们的人生随之拥有了“核武器”,生命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潜力。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读书过程中,我们对碎片化信息及碎片化时代进行了反拨,规避了它们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大学与读书,一为青年大学生生活之场所,一为青年大学生生命之行为。两者相互动、相成长,最终在大学生的生命里产生痕迹、催生动力,把过去的我们毁掉,让全新的我们诞生。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勇气与毅力深入大学与阅读的内核,在纯粹大学内涵(研究高深学问、承担人文道义)的设定下、与完整且经典的书籍为伴,有所为又有所不为,在快速、繁杂、碎片的时代,搭建舒缓、简约、深刻与完整的心灵木屋。
  “塔古斯河美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但是塔古斯河却又美不过流经我村庄的那条小河。”大学与读书就像葡萄牙诗人佩索阿笔下的塔古斯河,而我们的心灵就像那个村庄,如果它能流经我们的心灵,对我们的生命产生影响,让我们变得不再琐碎、偏激、盲目、浮躁,那么它就是美的。
  清澈的河水汩汩流过,我们的心灵奏起愉悦的歌。